古語云:“一草一木總關情”。傳統中國文人善于從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中體悟出無限而深廣的世間萬象與汪洋飄渺的心靈意緒。小小瓶中供花,不只為幽棲閑居時的賞心快事,也關系著文人性情雅俗高下的智識學問。因而明代人張謙德在《瓶花譜》中發出“幽棲逸事,瓶花特難解,解之者億不得一”的感嘆。
古人賞花有曲賞、酒賞、香賞、茗賞等多種形式。就香賞而言,南唐的韓熙載有《五宜說》:“木樨宜龍腦,酴醾宜沈水,蘭宜四絕,含笑宜麝,薝蔔宜檀”,即欣賞插花時,要根據花的品性配以不同的香料,插花與燃香才能相得益彰。宋代名畫《聽琴圖》表現的則是琴賞:宋徽宗端坐在蒼勁的古松下,面對擺放在奇石上的巖桂插花輕撫琴弦,一派物我兩忘的賞花境界。到了明代,中國插花藝術流行茗賞,即品茶賞花。
發展至今,人們常常將文人插花陳設于中式設計空間,幾案之上,自成一處風雅之景,同時深深浸潤著文人獨有的生活旨趣與美學。在簡樸淡雅的布置下,情聚一束而意境悠遠,不獨有濃郁的詩情,又兼有深遠的畫意,于中式室內空間彰顯出一種蓬勃無盡的空靈與神韻。
中式空間的文人插花與文人畫風有異曲同工之妙,皆以樸素清雅為原則:將心中靈慧及灑脫、飄逸的個性,映射于大自然的花木,從而構成臨貼自然的生活藝術。
中式傳統文人插花講求材必有義,義必吉祥,如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以此象征傲雪凌霜、不畏嚴寒的品格,取梅、蘭、竹、菊為“花中四君子”,以此比喻君子之儒雅、脫俗。用玉蘭、海棠、牡丹、桂花來襯托“玉堂富貴”,用象征、寓意、諧音的技巧,于中式設計空間中營造一種含蓄和諧的氛圍。
中式文人插花的花器,以瓶為主(古銅尤佳,陶瓶次之),忌金銀華麗;以典稚、樸實、溫潤為要,忌刺眼粗俗、勿太大或太小、勿形色繁褥;以簡明、實用、美觀合乎自然本性為原則。文人插花追求的擺設環境以樸實、雅致、簡明、自然為意境,最忌重裝飾、花俏、人工、夸張等風格,天然幾案、藤床、筆硯等均是不可或缺的配件,故而常將文人插花裝飾于中式書房之中,花木染著墨香,氤氳著明凈素雅的書房空間,文人雅士于詞翰之余,寓興閑放,借花明志、對花舒懷。
總之,文人以文學詩詞之心,觀察自然,寓感萬物,物我兩忘時,以花草為媒介,以泄胸中文心詩意。這種抒懷傳情的文人插花,將人帶入一個清幽絕俗、高雅活脫、饒富情趣而又神思無窮的意境,實為生活之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