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大地上鮮活的遺存,是正宗的中式文化“國粹”,是一方方最獨特的“中國印”。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它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與標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觀念在人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舊中國社會的基礎。修繕祠堂不僅是對中國歷史遺跡的補救,而且也是對家族祖先長輩的緬懷和尊敬。
中國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最能體現這種等級差距的是對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脈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標志。因此歷代帝王將相都將宗祠看作國家權利的象征,統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權。祠堂的出現,與家廟,神廟有極大的聯系。中國最大的家廟當屬皇帝家的太廟,其次是各諸侯,王公的宗廟,這是按照《周禮》的規定,一級一級下來,到了士大夫,還有資格建家廟,普通庶民就沒資格建家廟,只能路祭。民間的祠堂是從西漢開始出現并逐漸興起的,漢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場所,祠堂多為石質,又稱石室。此后數代由于等級制度的禁錮,有資格擁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無幾。中國允許民間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許民間“聯宗立廟”詔令的頒布,民間建立宗祠終于獲得了合法的地位。從此,宗祠與家譜一起成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走在祠堂中,我還迷戀于一種木頭的香味,這是祠堂里上了年紀的木頭發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門上,黑褐色的木墻上,在檐頭橫梁上,在樓欄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間,總纏繞著一種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緩緩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盤桓不散,揮之不去。這種木香,是一種清香,悠長綿延而又含蓄、內斂、深沉,仿佛與生俱來,如母親的棉布,舒緩,溫暖,軟和,親切,是親人和鄉鄰的氣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進得祠堂,有大門門屋、享堂、拜殿、戲臺、寢殿,有些寢殿后面往往還有藏書樓。我記得最初在那里搜尋到幾本蟲蛀發黃的線裝書,如獲至寶。那淡淡的書香味,讓我受益終生。
祠堂里濃郁的香火味,常年經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嘗冬烝,四時八節,祭祀不斷?!凹?,如在”,大伙總是認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為血脈匯聚、增進感情、精神認同的家族功課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課。
長大一點后,會為祠堂里一個個斗大的字更讓我著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篤、雍、崇、務、孝、倫、淳、睦、思、德、忠、本、善、義等。起初,一個個字問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為”的意思,“篤”的意思是“深厚、誠懇、忠實”。后來,終于有了幾分真正的明白:仁義道德,忠孝廉節,都是教導子子孫孫時時不要忘記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規范自己的言行。
宗祠一度曾被簡單地定為反動“族權”的象征,許多祠堂紛紛被拆掉。但后來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來,一番修繕翻新,重放異彩,再顯光輝。我曾見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誠執著守望的老人,每一條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無數雙注視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規”“家訓”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墻,多有勸誡,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復了以前的眾多功能:聚會、議事、倡學、教化等等,特別是現在,發揚光大,還有了文化活動室、書畫展覽、文藝展演、史志鄉賢英才陳列等新功能。
太平時期,建祠修譜,供人景仰,當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傳家,自是歷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讓后人學好、過好,和睦興旺,一門清正。一直以來,犯事違法的人,是不準進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譜的。當然,這是天大的事,一個人入了“譜”,心里才會踏實。
現在,家鄉正在大加宣傳弘揚宗祠文化,我很以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綠水間,一座座祠堂飛檐翹角,氣宇軒昂,青磚灰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美輪美奐,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們的祠堂,我們的老祠堂。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親。祭如在,一切在。
現在,那些修復的祠堂,多是延續了以前的風格,在工料上和以前的能銜接起來,木架結構予以保留,更換其中糟朽的材料,但仍是木材,但是也有的修復,沒有按照老規矩來,把木架改成了鋼筋水泥結構,原本按照老法做的話,因為保留了舊時的材料和工藝,僅僅是修復,還能被評為文保單位,但是一用鋼筋水泥,那就再也評不成文保單位,只是外觀比平常建筑好看而已,在修復祠堂時,我建議應考慮到與傳統的銜接和時代的連接,盡量采取和原來工藝和舊式材料,少用新材料,如果是新修的祠堂,或者是原來的早就毀滅的,在另外的地方建的祠堂,那也要在外觀上起碼延續常州祠堂的整體風格,可用新式材料和工藝,但要讓人一看便知是祠堂而非是別的建筑。
祠堂建筑承載我們偉大祖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的印記,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廣博浩瀚的古代文明最精華的部分之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文明的最高水平?!办籼檬侨藗兗漓胱嫦?、賢哲或神靈的房屋”,它包含了三個要素:一是祠堂是祭祀的建筑;二是祠堂祭祀的對象有三個類別:家族先祖,名賢先哲,山川、天地和神靈;三是祭祀場所為房屋。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