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無論是宮殿、寺廟、陵寢,還是園林、市鎮、宅院,都是特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諸方面條件的綜合產物。透過它們不僅可以從中國古代建筑寶庫中汲取營養,還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對于傳承民族文化,建設美好家園,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古建筑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作為唯一體現古代建筑風格的遺產,從這個角度看,那是應該完全的,無條件的保護?,F在室內中式裝修也是古典建筑的延伸分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古建“天人合一”建筑觀
雖然天人合一”四字成語出現較晚,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卻由來已久。在影響建筑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根本性的。天是一個歷史范疇,起源于遠古人類對無法預測的蒼茫太空的敬畏同,夏商以后,“天”被認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對這種主宰的崇拜就構架起以天人關系為基礎的宇宙觀?!疤烊撕弦弧本褪俏髦芤院?,人們強調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一種觀點。
中國古代的先哲以樸素的系統觀念觀察整個宇宙,《莊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是莊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稑酚洝诽岢觥皹氛咛斓刂?,禮者天地之序?!奔凑J為整個宇宙天地處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狀態之中。意思是宇宙之氣永遠處于整齊、和諧、有序的運化之中,這與莊子所謂“通天下之氣”是一個意思?!吨芤状髠?文言傳》有云“夫天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為,后天而而奉天時?!边@種承天命、順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統治者利用,他們將作為統治人民的合法基礎?!吨芤住酚钟性啤把鰟t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的原則。這些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建筑的發展。
中國古建門窗及陳設
中國古代建筑,常常有精美的木雕,所謂雕梁畫棟、曲欄朱檻指的也就是這個。山西、安徽、江南水鄉和閩粵地區建筑上的木雕都是非常有名的。浙江紹興、東陽一帶的木工當年名揚天下;山西豪門富甲一方,其建筑奢華如非親眼目睹都無法相信;徽州"三雕"(石雕、磚雕和木雕)之一的木雕既莊重又活潑;而閩粵地區的木雕施彩濃重,又別有一種風情。
中國古代建筑以梁柱木結構為主,墻一般不承重,所以廊柱內柱與柱之間一般安裝格門或格扇代替墻面,多為六扇或八扇,既通風、采光、裝飾,又與外界隔斷。古代建筑物較高,所以格扇造型也窄而高,細長高挑,如苗條淑女,故人們形象地稱格扇中間的條環板為腰板,束腰以下為裙板,頗為擬人化。上部的格心有直欞和菱花兩種,紋飾有正方、斜方格眼、萬字流水紋、品字回紋、蜂窩紋、球路紋等,有的開光雕人物、花卉。玲瓏剔透,繁而有序;腰板和裙板多以浮雕裝飾,或雕刻人物故事,如三國故事、大船稱象等,或山水、花卉、動物,如八駿八鹿、博古圖等,人物或須發畢現,具體而微,或廝殺混戰,生感動人,或醉酒賦詩,佯狂顛倒,均表現得淋漓盡致;花卉紋花瓣翻卷有致,花葉抑揚紛披,自然生動。
中國古典家具與建筑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建筑的尺寸一般以家具的尺寸為依據,’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涂(途)度以軌’。另一方面,家具的造型、結構受到建筑的影響,如果建筑是表,家具就是里,這種表里關系體現在造型和結構上一脈相承,如童柱、角替、須彌座即是家具中的矮老、站牙、束腰,在造型語言和裝飾手法上都達到了表里和諧,里外呼應。
中國古代不同地區的建筑有著不同的風格,門窗的式樣也情趣大異。比如僑鄉福建和廣東一帶,人們喜好在建筑上大施彩繪,所以閩粵地區出產的門窗常見到有大漆繪就并加以純金涂飾的。相反的,色調以青灰為主的江南水鄉,人們的審美觀念中也以清新淡雅為美,因此門窗也少有彩繪,而往往以木本色示人。工藝方面中國南北地區也有差異。像浙江一帶雕工發達,而浙江產的門窗上無論浮雕還是透雕,質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清代歷史上有浙江木工向山西遷徙的記載,所以在一些山西門窗上也能看到南方的秀麗風格。另外,江浙地區特別是蘇州的工匠,其技巧的精致綺麗也是格外有名的。為克服木材的應力而創造發明的攢插工藝,不僅使幾何紋樣的門窗展現驚人的細膩風范,也使花節這一原本只是門窗構件的小小物事變得多姿多彩。在中國的北方,人們更多的還是用了穿插的工藝,不僅省工省料,而且舒展大方。
在當今鋼筋混凝土時代,我們已難以見到這樣的建筑藝術品,在這些寶貴的藝術瀕臨消失的時候,我們多方搜集并展出了中國古代不同地區有代表性的木雕門窗及其建筑陳設。在這里您即能感受中華民族古代精美的建筑藝術,又能領略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歷史風貌。
但是社會是向前發展的,在這期間必然會出現:現代生活節奏與古建筑的矛盾;現代城市的發展與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長與古建筑的矛盾;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
現代生活增加了許多現代化的設備,而古建筑與現代化的設備又存在了許多不和諧的因素。例如現代化的設備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電等實施如何規范和布設。這些都成了古建筑發展保護的障礙。
另外,第二個矛盾中,現代的居民都適應了現代的生活居住,現代建筑的生活空間,生活設施。經過調查得到,即使過去是住在古建筑房內的居民,在修復過程中搬到現代的居住條件下居住,那么即便在修復結束后,允許回到原房居住,此時在對比之下,對于在古建筑房內的生活便感到了不便。在年代久的房子里生活的人們也說出了他們在生活中的眾多不便,如垃圾,污水,糞便等問題。
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過去古代社會是無法比及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城市化的進程。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一些老房子由于不符合規劃的要求,都讓路給新的現代化建筑。也是由于老房子的保護上的困難。老房子在遇到明火,臺風等自然災害時,自身抵抗能力差也使一部分人認為拆了老房子,建新房子更省心。
另一方面,在經濟還不發達的中國,現在的投資大都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但是古建筑的保護是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后盾的。即使現在中國的少部分地區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力量來保護,但是即使這些地區還是為了實現本地區經濟的目標,在古建筑方面保護的資金還是不多的。因此,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古建筑包括老房子,都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護;以至于在經濟發展過后,回頭看那些逝去的遺產而興嘆。
中國建筑中具有審美價值的特征形式和風格。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外國建筑,特別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筑與世界建筑有了較 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筑風格發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代建筑藝術。
因此,在現代的社會中,如何處理好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是很重要的。根據調查我們得出,現在居民中大多認為古建筑保護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在保護以后如何產生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