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式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本圖片來源中華企業錄
大致可分為飽滿和疏朗兩類。疏朗形式的裝飾,講究無論是圓、琢器的青花紋飾都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的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全瓶繪一條龍盤繞器身,畫面簡潔,給人以龍在無垠空間中自由飛騰之感,視覺效果極好。另一種疏朗紋飾是寫實或寫意的瓷畫,畫面較開闊。再有一些民間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紋飾就更為疏簡豪放,用線條快速描繪圖案,可謂一氣呵成,別具一格。
該圖片來源復興論壇
元青花的紋飾中有幾種較為規范,從而形成了元代紋飾的特色:
1、變形蓮花瓣紋,俗稱“八大碼”,無論圓、琢器常以8個蓮花瓣作裝飾帶,在每個花瓣內又加繪多種花紋,有朵花、朵云、火焰、雜寶等等。蓮花瓣的畫法元代風格較為明顯,均用一道粗線和一道細線平行勾勒出輪廓線,每片花瓣間不相連,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紋飾在元時多以蓮花和牡丹為主,其次為菊花。這三種花的花與葉的繪畫形式比較固定,牡丹花葉呈肥碩狀,為尖辮形;蓮花花葉呈帶雙翅的葫蘆形葉片;菊花花葉為五叉的葉片。三種花朵都不填滿色而有自然留白邊現象。
3、梔子花為元青花中獨特紋飾,五瓣形小花小葉狀纏枝花多用作邊飾。有關專家論證此花別名蘑卜花,傳說為佛喜愛的花。
4、大多數青花盤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裝飾有纏枝蓮花紋,盤外壁蓮花為六朵者較多見。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頭紋,稱為“云肩”。云頭紋內多加飾海馬、海蓮、折枝花、麟麟等,又稱垂云紋,是元青花上極具特色的裝飾,其他時代少見。
6、由浪花與海水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在細線條描繪的海水紋中以粗實線勾繪浪花組成海浪紋飾,形成特色鮮明的元代海水紋。
該圖片來源雅昌博客
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官窯器和民窯器僅能從紋飾上加以區分。原因是自元代延祐元年開始明確“雙角五爪龍紋”及“麒麟、鸞鳳、白兔、靈芝”等,臣、庶不得使用。因此凡有禁用紋飾的青花器也是民窯受命而生產的官窯器,但不畫這些紋飾的元青花瓷中也必有相當一部分是官窯器。而元青花中的三爪、四爪龍紋及制作較粗的器物上基本為臣、庶所用的民窯產品。
元青花瓷的釉質很獨特,現在所見有三種:青白釉、青花白釉、樞府釉。
?。?)青白釉。此釉為景德鎮宋代湖田窯工藝之延續。是元青花瓷當中最不好仿的一種釉。其在元青花瓷上之特點:一是釉層厚。經常在口沿或底部有積釉,有的地方甚至會出現厚薄不等現象。此釉在燒制中流動性很差,這和現代釉流動性極好形成反差。二是呈湖藍色或湖綠色,均有深淺,其釉近觀即2尺以內呈通透水亮,并具乳質感,釉特厚處(一般于足底釉層更顯厚)有半失透或失透感,藍艷含翠,十分悅眼。
?。?)青花白釉。特點:一是胎釉結合度極好,不易看出釉質厚薄來,似為一體。二是適當距離下(離開1米左右)玉質感在諸釉質中最強,白中少有青,更多地反射出白玉般的溫潤感覺。
?。?)樞府釉。特點:一是白中微帶青(微藍和綠意),不論濃淡遮蓋力極強。二是乳質感和玉質感均強。三是釉層厚薄在前二者中間。即不厚不薄。
這三種釉中前二種的仿制難度由于太大,使現代仿已經無任何空隙可鉆?,F代仿主要針對第三種,于景德鎮可見。但也無法達到元代本質。其表現:一是釉質流動感太強,導致釉層太薄。二是油亮感太強。三是細觀顏色不自然發賊。
本文由洪雅軒中式裝修(http://www.tradervicsatlanta.com/)設計公司整理發布,希望對您了解青花瓷文化有所幫助!